政府於十二月十九日公布《基層醫療健康藍圖》(《藍圖》),為強化本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的可持續性而制定發展方向及策略,同時進行系統性改革,將焦點從治療轉向至預防疾病,扭轉現時『重治療、輕預防』的醫療體制和觀念。應對伴隨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而來的挑戰,從而提升全民健康,提高市民生活質素。 本文重點交代各持份者分享要點,《藍圖》內容可參考連結:https://www.primaryhealthcare.gov.hk/tc/
隨着人口老化,推算香港慢性疾病病人數目會由現時約220萬增至2039年的逾300萬,佔總人口37%。
現時醫療體制「重治療,輕預防」,公營醫院專科服務佔醫療總開支高達83%,而為市民守護健康的基層醫療僅佔17%。
慢性疾病如未能早發現、早治療,一旦病情惡化甚至引起併發症,公營醫院將不勝負荷,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更會持續上升,必須作出改革才能提升市民的健康壽命。
《藍圖》闡述我們的願景,列出具體的建議和執行計劃,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的未來發展勾劃策略性路線圖。
我們希望透過《藍圖》推動基層醫療健康改革,提供便捷及連貫的醫療服務及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,從而改善巿民的整體健康狀況。
基層醫療着重預防,即是在社區內處理小病,期望透過做好「治未病」,減少市民到公營體系接受治療的需要,並非要將公營體系內的病人「推向基層醫療」。
預計在2039年三個人當中便有一個是長者並患有慢性病,推廣「一人一家庭醫生」的概念及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」長遠可減輕醫院壓力。
本港最多的慢性病是糖尿病及血壓高,佔大約六成,計劃則可以篩查的方式,找出未發現的病人,並提供一站式的服務。
若透過提供資助篩查和管理,讓45歲至54歲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病人在私營醫療管理病情,整個醫療體系可在30年內節省28%、即125億元直接醫療費,並預防47,138人死亡。
高危市民可以在社區健康中心進行健康評估,並在《基層醫療名冊》中選擇家庭醫生跟進病情,相信有助加強對市民的保障。
在基層醫療指南當中目前有約2600名醫生,全港有5000、6000名提供基礎醫療的醫生,當局未來會加強宣傳,並與業界商討,希望有更多醫生加入。
現時全港有15000名醫生,加入名冊的資格不只限於專科家庭醫學培訓醫生,也包括其他專科醫生,只要進修多一些課程。
市民的家庭醫生未加入名冊便得不到資助,提議市民可以說服自己的家庭醫生加入計劃。
她說,不想因為醫療人手及醫療系統負荷問題而押後推出新服務,會多管齊下,同時增加人手,包括海外招聘及本地培訓。
藥物方面會推行社區藥房的意念,提供價格相宜的藥物。參加計劃的醫生會有護理程序指引,包括哪種情況可以使用哪些藥物。
新成立的策略採購統籌處會有團隊專做策略採購,增加市場競爭力,以相宜價錢提供服務,讓市民不用負擔太貴的私營服務。
公私營合作計劃的方式將在明年第一至第二季再作公布,她解釋醫療體系的成本及開支是一個挑戰,公營機構是高度補貼是一個安全網,有需要的市民仍可使用公營醫療,而有能力的市民則可有多一個選擇,而計劃亦不會設限額,因主要目的是要篩查出未曾知道自己有病的市民。
各區都有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,將資源分散在市區不同的地方
過去未見私家醫生可以有一個好強的聯繫網絡,計劃將可以作一個緊密聯繫,在有需要支援家庭醫生,互相有聯絡。
コメント